1、求高適的《燕歌行》翻譯.
白話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於邊疆戰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戰士們本來在戰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於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士拚鬥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雲,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著鮮血紛飛,從來死節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斗多慘苦,現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1)橙光游戲燕歌行1皇帝攻略擴展資料:
賞析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傑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詩意在慨嘆征戰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利,使戰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庄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
詩雖敘寫邊戰,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端兩句便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下文。
樊噲在呂後面前說:「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
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
戰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於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
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
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
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並不是游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
「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颻那可度?」薊北徵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雲」;
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後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最後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參考資料:網路---燕歌行
2、燕歌行的注釋譯文
⑴燕歌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曹丕、蕭繹、庾信所作,多為思婦懷念征夫之意。
⑵張公:指張守珪,開元二十三年因與契丹作戰有功,拜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
⑶漢家:借指唐朝。煙塵:戰地的烽煙和飛塵,此指戰爭警報。開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後唐與契、奚之間戰事不斷。漢將:指張守珪將領。
⑷「非常賜顏色」:破格賜予榮耀。
⑸摐(chuāng)金伐鼓:軍中鳴金擊鼓。摐金:敲鑼。榆關:山海關。逶迤:曲折行進貌。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北。此借指東北沿海一帶。
⑹尉:武官,官階次於將軍。羽書:羽檄,插有羽毛的緊急軍事文書。瀚海:大沙漠。
⑺單於:秦漢時匈奴君主的稱號,此指敵酋。獵火:狩獵時所舉之火。狼山:陰山山脈西段,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此外借瀚海、狼山泛指當時戰場。
⑻憑陵:逼壓。憑信威力,侵凌別人。
⑼窮秋:深秋。腓(féi):病,枯萎。一作「衰」。隋虞世基《隴頭吟》:「窮秋塞草腓,塞外胡塵飛。」
⑽「身當」二句:一寫主帥受皇恩而輕敵;一寫戰士拚死苦戰也未能沖破敵人的包圍。
⑾鐵衣:借指將士。《木蘭辭》:「寒光照鐵衣」。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婦的淚水如注。玉箸:玉筋、玉筷,此借喻眼淚。劉孝威《獨不見》:「誰憐雙玉箸,流面復流襟。」
⑿城南:長安住宅區在城南,故雲。沈佺期《獨不見》:「丹鳳城南秋夜長。」薊北:薊州、幽州一帶,今河北省北部地區。此泛指東北戰場。
⒀邊風飄颻(yáo):一作「邊庭飄飄」,指形勢動盪、險惡。絕域:更遙遠的邊陲。"更何有":更加荒涼不毛。
⒁三時:早、午、晚。陣雲:戰雲。刁斗:軍中夜裡巡更敲擊報時用的銅器。刁斗:古代軍中煮飯用的銅鍋,可用來敲打巡邏。
⒂李將軍:指李廣。善用兵,受惜士卒,守右北平,匈奴畏之下敢南侵,稱為飛將軍。事見《史記·李將軍傳》。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於邊疆戰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戰士們本來在戰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於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士拚鬥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雲,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著鮮血紛飛,從來死節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斗多慘苦,現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3、《燕歌行》的詩文內容
曹丕·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能忘。
高適·燕歌行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復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制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zhidao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4、曹丕《燕歌行》翻譯
一、譯文
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辭歸,天鵝南飛。思念出外遠游的良人啊,我肝腸寸斷。 思慮沖沖,懷念故鄉。君為何故,淹留他方。 賤妾孤零零的空守閨房,憂愁的時候思念君子不能忘懷。
不知不覺中珠淚下落,打濕了我的衣裳。 拿過古琴,撥弄琴弦卻發出絲絲哀怨。短歌輕吟,似續還斷。 皎潔的月光照著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憂心不寐夜漫長。 牽牛織女遠遠的互相觀望,你們究竟有什麼罪過,被天河阻擋。
其二
分手之日容易,豈料相見之日如此難,山長路遠,天各一方。想念他以致憂思聚集,卻不敢說出口,為解相思之情,想托飄盪之浮雲寄去問訊的書信,但浮雲一去而不見蹤影。整日以淚洗面,使得自己的容顏很快老去。
百憂在心,誰能不獨自感嘆!唯有淺吟低唱懷人幽思的《燕歌行》來聊自寬解一下,可是歡愉難久,憂戚繼之。夜深了,憂思煎熬難以入眠,只有披衣出去,徘徊於中庭。抬頭看雲間星繞月明,然而人卻沒有團圓。可憐晨霧中飛鴿發出陣陣鳴叫聲,留戀徘徊不能慰存。
二、原文
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其二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
鬱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雲往不還。
涕零雨面毀形顏,誰能懷憂獨不嘆。
展詩清歌仰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
仰看星月觀雲間,飛鴿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不能存。
三、出處
《魏文帝集》·《燕歌行二首》
(4)橙光游戲燕歌行1皇帝攻略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燕是西周以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名,轄地約當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等一帶地區。這里是漢族和北部少數民族接界的地帶,秦漢以來經常發生戰爭,因此歷年統治者都要派重兵到這里戍守。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伐烏桓的戰爭,就發生在這古燕國的北部今遼寧省興城一帶。反映這個地區戰爭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骨相撐拄」的民歌,到漢代更有了著名的《飲馬長城窟》。
曹丕的《燕歌行》從思想內容上說就是對這種文學作品的繼承與發展。郭茂倩《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說:「魏文帝『秋風』『別日』二曲言時序遷換,行役不歸,婦人怨曠無所訴也。」又引《樂府廣題》說:「燕,地名也。言良人從役於燕,而為此曲。」《燕歌行》不見古辭,這個曲調可能就創始於曹丕。
作品反映的是秦漢以來四百年間的歷史現象,同時也是他所親處的建安時期的社會現實。
二、作品賞析
作品表現的思想並不復雜,題材也不算特別新鮮,但是曹丕作為一個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能關心這樣一種涉及千家萬戶的事情,而在詩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這是很可貴的。在藝術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她雍容矜重,熾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莊。
三、作者簡介
曹丕(187-226),即曹魏高祖文皇帝,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
文武雙全,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曹操逝世後,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後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
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5、燕歌行 高適賞析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的,這是樂府詩的發展,如果再進一步,就到了杜甫《麗人行》、《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即事命篇的新樂府了。《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於《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說就是曹丕開創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兩首,是寫婦女秋思,由他首創,所以後人多學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調做閨怨詩。高適的《燕歌行》是寫邊塞將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調寫此題材他是第一個。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事失利。歷來注家未對序文史事詳加考核,都以為是諷張守珪而作。其實,這是不符史實的。此詩所刺對象應是受張守珪派遣、前往征討奚、契丹的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安祿山。
詩大體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寫出師。其中前四句說戰塵起於東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為後文輕敵伏筆。後四句接寫出征陣容。旌旗如雲,鼓角齊鳴,一路上浩浩盪盪,大模大樣開赴戰地,為失利時狼狽情景作反襯。「校尉」兩句寫抵達前線。羽書飛馳,見軍情緊急;獵火照夜,說敵陣森嚴。
第二段八句寫戰斗經過。其中前四句寫戰初敵人來勢兇猛,我軍傷亡慘重,後四句說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圍。「山川蕭條極邊土」,說明戰場地形是無險可憑的開闊地帶,這正有利於胡騎馳突,故接寫敵軍如暴風驟雨之襲來。「戰士」兩句用對比方法寫出了主將驕惰輕敵,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戰,一面仍恣意逸樂。這是詩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寫。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蕭颯景象,為「斗兵稀」作襯托,同時寫戰斗一直持續到傍晚。「身當恩遇常輕敵」,正面點出損兵被圍的原因,是詩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寫徵人,思婦兩地相望,重會無期。詩雖古體,多用偶句,此段因內容需要,而猶著意作對仗。又此詩平仄轉韻,一般四句一轉,獨此段八句全用仄韻,與表現雙方搖搖不安的心緒相適應。殺氣成雲,刁斗傳寒,都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
末段四句,兩句寫戰士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已決心以身殉國。「豈顧勛」三字,仍是對將帥的諷刺。兩句詩人感慨,對戰士的悲慘命運深寄同情,詩以「至今猶憶李將軍」作結,再次點明主題。盛唐時,殷璠評高適曰:「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此詩確實可以作為代表。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傑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願:「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後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後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詩意在慨嘆征戰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利,使戰士受 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庄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詩雖 敘寫邊戰,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 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6、高適的燕歌行全篇的注音,急急急急急!!!!!!!
作者:高適
hàn jiā yān chén zài dōng běi,hàn jiāng cí jiā pò cán zéi。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nán ér běn zì zhòng héng xíng,tiān zǐ fēi cháng cì yán sè。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chuāng jīn fá gǔ xià yú guān,jīng pèi wēi yí jié shí jiān。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xiào wèi yǔ shū fēi hàn hǎi,chán yú liè huǒ zhào láng shān。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shān chuān xiāo tiáo jí biān tǔ,hú qí píng líng zá fēng yǔ。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zhàn shì jūn qián bàn sǐ shēng,měi rén zhàng xià yóu gē wǔ。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dà mò qióng qiū sāi cǎo féi,gū chéng luò rì dòu bīng xī。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shēn dāng ēn yù cháng qīng dí,lì jìn guān shān wèi jiě wéi。cháng qīng dí yī zuò: héng qīng dí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tiě yī yuǎn shù xīn qín jiǔ,yù zhù yīng tí bié lí hòu。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shào fù chéng nán yù duàn cháng,zhēng rén jì běi kōng huí shǒu。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biān tíng piāo yáo nà kě dù,jué yù cāng máng gèng hé yǒu。piāo yáo yī zuò: piāo piāo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shā qì sān shí zuò zhèn yún,hán shēng yī yè chuán diāo dǒu。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xiāng kàn bái rèn xuè fēn fēn,sǐ jié cóng lái qǐ gù xūn。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jūn bú jiàn shā chǎng zhēng zhàn kǔ,zhì jīn yóu yì lǐ jiāng jūn。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白話釋義: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戰士們本來在戰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於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士拚鬥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雲,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著鮮血紛飛,從來死節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斗多慘苦,現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6)橙光游戲燕歌行1皇帝攻略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燕歌行》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的,這是樂府詩的發展,如果再進一步,就到了杜甫《麗人行》、《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即事命篇的新樂府了。《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於《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說就是曹丕開創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兩首,是寫婦女秋思,由他首創,所以後人多學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調做閨怨詩。高適的《燕歌行》是寫邊塞將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調寫此題材他是第一個。歷來注家未對序文史事詳加考核,都以為是諷張守珪而作。作者有感於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與奚族作戰打了敗仗卻謊報軍情,作詩加以諷刺。
7、高適的《燕歌行》
高適(公元700—公元765) ,盛唐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游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編輯本段原 文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關,旌(jing)旆(pèi)逶(wēi)迤(yí)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féi),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zhù)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jì)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編輯本段注 釋
燕歌行:樂府舊題。詩前有作者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張公,指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曾拜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一般以為本詩所諷刺的是開元二十六年,張守珪部將趙堪等矯命,逼平盧軍使擊契丹余部,先勝後敗,守珪隱敗狀而妄奏功。這種看法並不很准確。 漢家:漢朝,唐人詩中經常借漢說唐。 煙塵:代指戰爭。 橫行:任意馳走,無所阻擋。 非常賜顏色:超過平常的厚賜禮遇。 摐:撞擊。 金:指鉦一類銅制打擊樂器。 伐:敲擊。 榆關:山海關,通往東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頭飾羽的旗。旆是末端狀如燕尾的旗。這里都是泛指各種旗幟。 逶迤:蜿蜒曲折。 碣石;山名。 校尉;次於將軍的武官。 羽書;(插有鳥羽的,軍用的)緊急文書。 瀚海;大沙漠。 單於;匈奴首領稱號,也泛指北方少數民族首領。 獵火:打獵時點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舉行大規模校獵,作為軍事性的演習。 狼山:又稱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西北。一說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縣境內。此處「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實指。 極:到……盡頭。 憑陵:仗勢侵凌。 雜風雨:喻敵騎進攻如狂風挾雨而至。 腓:指枯萎。 斗兵稀:作戰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當恩遇:指主將受朝廷的恩寵厚遇。 玉箸:喻思婦的眼淚。 薊北:唐薊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帶。 度:越過相隔的路程,回歸。 三時:指晨、午、晚,即從早到夜(歷時很久。三,不表確數。)。 陣雲:戰場上象徵殺氣的雲。 死節:指為國捐軀。節,氣節。 李將軍:指漢朝李廣,他能捍禦強敵,愛撫士卒,匈奴稱他為漢之飛將軍。
編輯本段譯 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於邊疆戰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 唐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男子本來就看重橫刀騎馬天下行, 天子賞識非常時赫赫英雄顯本色。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 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單於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 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士拚鬥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 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 孤城一片映落日戰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 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 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 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 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雲, 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鮮血紛飛, 從來死節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斗多慘苦, 現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編輯本段作 者
高適(702-765),字達夫,又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南)人。為人落拓不拘小節,大半生過著貧窮困頓的生活,甚至「求丐自給」(《舊唐書·高適傳》)。二十歲時曾到長安求仕,沒有找到出路。開元二十年曾去東北塞外從征契丹。天寶八年,中「有道科」,任為封丘尉。他不願過「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封丘作》)的縣尉生活,辭官而去。後客遊河西,在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中作記室參軍。歷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和州刺使等職,官至散騎常侍,封渤海侯。 長期的邊塞生活,使他有條件成為與岑參齊名的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抒發了安邊衛國、立功異域的雄心壯志,揭示了戰地軍旅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能夠比較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充滿愛國熱情,具有獨到的成就。反映他貧困的生活、抒寫他懷才不遇的詩篇,對於現實的黑暗、統治階級的腐朽,也有揭露作用。此外,還有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詩篇,這在開元盛世的詩壇上,是難能可貴的。他的詩歌,意境雄渾,格調高昂,氣勢奔放,語言流暢。辛文房說他「以氣質自高,多胸臆間語。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播吟玩。」(《唐才子傳》)很受人們的喜愛。著有《高常侍集》。
編輯本段簡 評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的,這是樂府詩的發展,如果再進一步,就到了杜甫《麗人行》、《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即事命篇的新樂府了。《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於《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說就是曹丕開創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兩首,是寫婦女秋思,由他首創,所以後人多學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調做閨怨詩。高適的《燕歌行》是寫邊塞將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調寫此題材他是第一個。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事失利。歷來注家未對序文史事詳加考核,都以為是諷張守珪而作。其實,這是不符史實的。此詩所刺對象應是受張守珪派遣、前往征討奚、契丹的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安祿山。 詩大體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寫出師。其中前四句說戰塵起於東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為後文輕敵伏筆。後四句接寫出征陣容。旌旗如雲,鼓角齊鳴,一路上浩浩盪盪,大模大樣開赴戰地,為失利時狼狽情景作反襯。「校尉」兩句寫抵達前線。羽書飛馳,見軍情緊急;獵火照夜,說敵陣森嚴。第二段八句寫戰斗經過。其中前四句寫戰初敵人來勢兇猛,我軍傷亡慘重,後四句說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圍。「山川蕭條極邊土」,說明戰場地形是無險可憑的開闊地帶,這正有利於胡騎馳突,故接寫敵軍如暴風驟雨之襲來。「戰士」兩句用對比方法寫出了主將驕惰輕敵,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戰,一面仍恣意逸樂。這是詩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寫。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蕭颯景象,為「斗兵稀」作襯托,同時寫戰斗一直持續到傍晚。「身當恩遇常輕敵」,正面點出損兵被圍的原因,是詩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寫徵人,思婦兩地相望,重會無期。詩雖古體,多用偶句,此段因內容需要,而猶著意作對仗。又此詩平仄轉韻,一般四句一轉,獨此段八句全用仄韻,與表現雙方搖搖不安的心緒相適應。殺氣成雲,刁斗傳寒,都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末段四句,兩句寫戰士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已決心以身殉國。「豈顧勛」三字,仍是對將帥的諷刺。兩句詩人感慨,對戰士的悲慘命運深寄同情,詩以「至今猶憶李將軍」作結,再次點明主題。盛唐時,殷璠評高適曰:「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此詩確實可以作為代表。
編輯本段鑒 賞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傑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願:「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後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後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於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端兩句便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後面前說:「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唐詩解》卷十六)這樣理解是正確的。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戰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於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並不是游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颻那可度?」薊北徵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雲」;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後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最後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麼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爭何計其數,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不勝數,備歷艱苦而埋屍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贊美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過慘淡經營而至於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上聲「麌」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礙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這樣的音調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8、燕歌行 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
1、解答:
全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端兩句便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後面前說:「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唐詩解》卷十六)這樣理解是正確的。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戰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於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並不是游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颻那可度?」薊北徵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雲」;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後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最後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2、原詩:
燕歌行
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3、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一首給我看。我感慨於邊疆戰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戰士們本來在戰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於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士拚鬥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雲,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鮮血紛飛,從來死節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斗多慘苦,現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4、創作背景:
自唐開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邊境。開元十五年(727年),高適曾北上薊門。開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願:「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開元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後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後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5、作者簡介:
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於《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9、燕歌行 高適 簡介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漢家:指代唐朝。唐代詩人喜歡以漢代唐。他們這樣指代,一般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漢朝比較強盛,所以唐代詩人在描寫與敵人作戰的時候,經常以漢指代唐朝,以誇耀唐軍的威風。如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明明封長卿是唐代的將軍,卻把他說成是「漢家大將西出師」。又如高適這首詩,明明是唐代發生的戰爭,他卻說「漢家」、「漢將」,言語之間流露出一股誇耀和自豪的感情。唐代詩人喜歡以漢指代唐,還有一個原因,便於諷刺。唐代詩人在諷刺當朝皇帝的時候,也經常以漢指代唐,這樣可以使諷刺皇帝顯得比較委婉。如白居易的著名詩篇《長恨歌》批評唐玄宗貪戀女色,說「漢皇重色思傾國」。又如李頎批評唐玄宗窮兵黷武,侵略其他少數民族,「空見蒲桃入漢家」。所以提出這一點,是請大家留心,以後碰到同類問題,就不會拘於字面,而不知所措了。煙塵:烽煙塵土。古代打仗,用狼糞點著以後報警。狼煙起就是呼喚友軍前來支援,邊境上常設有烽火台。這兒用煙塵指代戰爭。在東北:指在東北方向。唐代開元年間,唐與契丹族,奚族在今天河北北部一帶發生過幾次戰爭。站在長安位置上來講,河北北部在唐朝首都長安東北,所以說煙塵在東北。這一句是說,東北邊境發生了戰爭。點明了時間、地點和事件,說明敵人來犯,邊境告急。漢將辭家破殘賊:唐軍將士告別親友,告別家鄉,准備前去殲滅兇殘的敵人。請注意「殘」字,一般書中無註解,這里是「兇殘」的意思,「殘敵」,是指兇殘的敵人。今天意思是殘留、殘存之意,如殘留的敵人,稱殘敵。如果當時只是殘留的敵人那就不必興師動眾派兵去支援了。這句是承上句,說明出征原因。唐將離別家園,是為了奔赴沙場殺敵。男兒本自重橫行:男子漢本來就看重殺敵打仗,這樣方顯出男子本色。重:看重。橫行:縱橫馳騁,不可阻擋。這句話最早出於《史記》,漢代有個名將叫樊噲,他曾與呂後說:「臣願將十萬眾,橫行匈奴中。」意思是說,他希望能帶領十萬軍隊,去掃盪匈奴。因為當時和匈奴矛盾很深。這里高適是活用了樊噲的話意,表唐軍將士同仇敵愾,殺敵的勢氣很高、很旺盛。天子非常賜顏色。天子:指皇帝。國家認為皇帝是天之嬌子。非常:不一般。這個詞現代漢語里也有,大家很熟悉,但還要解釋一下:在古代「非常」是兩個詞,「非」:不,不是。「常」:通常、平常。「非常」即不平常。今天「非常」雖有此意,但它是一個詞,是副詞。意思與古代「非常」相近,但兩者不完全一致。賜顏色:俗語給面子,賞臉。賜:在過去封建社會里,皇帝無論給誰什麼都叫「賜」。給你官做叫「賜恩」「、賜官」,要找你的不是,定你的罪,叫「賜罪」。叫你死為「賜死」。顏色:臉色、臉面。這個詞與我們現在也不一樣,現在是「色彩」。古代「顏」是「臉」;「顏色」:臉色。「賜顏色」:給臉面。整句的意思是,皇帝也非常賞識男兒到邊境殺敵立功的志氣與行動。三、四兩句是議論,說明男兒辭家破賊,報效國家,原是大丈夫本色,皇上對此非常贊賞。
以上是這首詩的第一部分:交待唐軍出征的原因及出征時將士們土氣旺盛,鬥志昂揚。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這四句是這首詩的第二部分。描寫唐軍出征途中聲勢浩大,軍容整肅,而前方軍情緊急。
「摐金伐鼓下榆關」一句描寫出征時的聲勢浩大。摐:撞擊。金:古代軍中的樂器,如箏、沉魚一類東西。敲打撞擊這些樂器用來指揮軍隊進退,古書上常有「鳴金收兵」的說法。其實指的就是這個。伐:敲打。鼓:戰鼓。敲打戰鼓以促進戰士追擊的作法,在春秋時就有了。如《曹劌論戰》里就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說法。榆關:山海關。是我國內陸通向東北的要隘。下榆關:朝山海關進發。下:去、到。「旌旆逶迤碣石間」一句是描寫唐軍出征時軍容整肅。旌旆:軍中各種旗幟。逶迤:形容唐軍行進的蜿蜒曲折。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也有人認為古代的碣石山在渤海邊,如今已沉入海中。這句描述唐軍出征時軍容整肅,千軍萬馬猶如一條長龍,穿行在碣石山的蜿蜒行道上,軍旗飄揚,刀槍閃光,接連不斷。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兩句是敘述唐軍出征時浩浩盪盪的氣勢。途中又接到邊防前線的告急情報,敵人又將發動進攻了。校尉:當時武官的官銜,這里是指邊境前線唐軍部隊的長官。羽書:插有羽毛的文書,表示情況緊張,十萬火急。《雞毛信》電影裏海娃的雞毛信就是羽書。瀚海;本意是沙漠,這里指代與敵人交戰的邊境。單於,本是漢代匈奴首領的專門稱號,作者在這里指代敵人首領。獵火;古代游牧民族在准備打仗前,經常以打獵名義舉行軍事演習,獵火就是打獵時燃起的火光。這里用來作為戰爭即將爆發的徵兆。獵火一起,表示戰爭就要爆發了。狼山:地名,全名是狼居胥山,在今內蒙西北郡,漢代時是匈奴地盤。既然用單於指代敵人的首領,這里就用狼居胥山來指代敵人活動的地區。這使得兩者顯得一致,也和漢家煙塵、漢將吻合起來。這兩句寫戰事緊迫,戍唐軍校尉派人火速送來了緊急情報,敵人已在狼居胥山燃起了戰火。
第二部分四句話在結構上承上啟下。前兩句緊承開頭四句,描寫唐軍穿荊爬谷,浩盪出發,軍旗飄揚,逶迤前行,十分壯觀。後兩句寫軍情緊急渲染氣氛,為下文即將展開的戰斗場面作鋪墊。本來這次增援就十分緊張,行軍途中又接到告急文書,可見情況之急迫。「羽書」已十萬火急,用了一個「飛」字更見形勢之緊迫,迫在眉捷。「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兩句,不僅渲染了戰前的緊張氣氛,也緊緊吸引著讀者的興趣,被提到嗓子眼上急於了解下情。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這是本詩的第三部分,寫這次戰斗的具體情況。山川蕭條:邊境的景色非常蕭條荒涼。極:窮、盡。極邊土:一直到邊疆的盡頭,也就是到了邊境。胡:古代漢族對少數民族的稱呼,是一種不尊敬的說法。騎:讀第四聲,一人一馬叫騎。胡騎:敵人的騎兵。憑:憑借,依仗。凌:凌辱、欺凌。憑凌:敵人憑著人高馬大,善於馬上作戰,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雜風雨:形容敵人來勢兇猛,猶如狂風夾雜著暴雨而來。這兩句是說,唐軍開到了蕭條荒涼的邊境,還沒扎住陣腳,兇狠的敵人就憑借優勢發起了進攻,攻勢猛烈猶如暴風驟雨,不可阻擋。這兩句為下文與戰士的英勇奮戰開路。這場戰爭是敵人發起的,唐軍所進行的是一場正義保衛戰,所以盡管處於劣勢,士兵們面對強敵,仍然毫不畏懼,英勇戰斗。兩軍短兵相接,拚命廝殺,唐軍兵士傷亡慘重,好多戰士倒下了。「戰士軍前半死生」,軍前:陣前,戰場上。半死生,死者一半,生者一半。死生這個詞,在這里是偏義復合詞,作者主要強調唐軍兵士戰死的很多,已經有一半人戰死了,其意義偏重在「死」字上。「生」是附帶的。兵士們奮不顧身浴血奮戰,而唐軍的統帥、將軍在哪裡呢?他們干什麼去了?「美人帳下猶歌舞」:將軍們還在飲酒行樂,還在營帳內看美女唱歌跳舞。「猶」字很關鍵,是「詩眼」,它深刻地揭露了這些所謂的將軍們自食奉䘵,只知作威享福,而不顧國家利益,不體恤部下,在戰斗如此激烈,傷亡如此慘重而他們依然在看跳舞、聽唱歌、飲酒作樂,可見昏瞶到什麼程度了;兩軍交戰時,他們尚且如此,那麼平時、其他時候,他們的所作所為就不難想見了。
需提出並加以說明的是,對「美人帳下猶歌舞」這句歷來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些選本,一些參考文章,有不同看法:少數人認為,這句不是揭露將軍荒淫,而是誇贊他們能幹,能夠臨危不亂,在強敵壓境時,學諸葛亮擺空城計。其理由是《舊唐書·張守珪傳》上,有一段記載:開元15年,吐番侵略瓜州,瓜州刺史王軍藩戰死了,朝廷任命張守珪繼任瓜州刺史,帶軍率眾抗敵。張剛到瓜州時,就帶領眾人修築了兩座城牆,就在這時敵人突然又攻到了城下,城中軍民相顧失色,都認為仗沒法打了,也不敢抵抗了。張守珪說,敵眾我寡又在剛剛失敗之後,我們不能拚死力死守,於是就在城上飲酒作樂,唱空城計。敵人看到後,認為城中已有準備,不敢攻城,於是就撤兵回去了。張出城乘機追擊,大獲全勝。筆者認為僅僅依據這一點就把「美人帳下猶歌舞」說成是高適誇贊張守珪,是站不住腳的。我們的理由是:
1、時間不對。張守珪抵抗吐番是開元15年,那時他的官職是瓜州刺史。張任御史大夫是開元23年,而高適寫這詩前有小序說,御史大夫張公出塞是開元26年,前後整差八至十年。
2、地點不對,對象不同。張守珪在開元15年抵抗對象是吐番,地點在瓜州,而這次抗擊的是契丹,地點在幽州。兩者相差幾千里,風馬牛不相及。再說高適詩前小序中寫,他之所以寫該詩,是因為與一個從邊塞回來的客人談話以後有所感觸才寫的,而這客人雖是張的部下,但並不等於說,就可以認為這首詩所寫的戰士一定是張守珪的。
3、這樣理解與詩人詩中有關敘述不符合。據前介紹《舊唐書》記載,張守珪唱空城計時,並沒與敵人交戰,至到敵軍撤退才發兵追擊的,而高適寫這首詩時,在「美人帳下猶歌舞」之前,非常明確寫著「戰士軍前半死生」,正在打仗,而後面還有「力盡關山來解圍。」我們看下去就可以知道,這次唐軍是失敗了,而張守珪唱空城計時唐軍是勝利的。如果有人拿《舊唐書》所記載為證據,那此種說法本身也是站不住腳的。很顯然高詩寫的不是瓜州之戰,也根本不是贊揚張守珪,而是指責、抨擊那些荒淫誤國的將帥。我們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有些人可能要看一些參考文章,而且多而不同,所以提出,免遭錯誤領會。既然指揮官如此昏庸,那麼,在他們指揮下的部隊是不可能打勝仗的;盡管士兵們奮力搏殺,戰斗還是失敗了。「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兩句寫戰士與將帥之間苦樂懸殊,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戰士在戰場上英勇抵抗,死傷慘重;而主帥的帳幕中美人還在歌舞,尋歡作樂,兩相對照,突出地表現了詩人對戰士的同情,對將帥的憤慨。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就是具體形象地描寫唐軍失敗的悲壯景象。注意這里有5個有邊塞特色的景語。大漠:沙漠,這兒指荒涼的邊塞戰場。窮秋:深秋。塞草:邊境上的草。腓:本意是病,這兒指草枯萎發黃。孤城的城:指唐軍的邊防城堡。這兩句描寫戰斗接近尾聲的凄慘景象。在長滿枯草的曠野上,夕陽慘淡,秋風蕭瑟,地上到處是屍體,到處是鮮血,失去了主人的戰馬發出了令人心悸的嘶鳴,剩下稀稀落落的士兵還在堅持戰斗,手中刀劍相碰發出叮叮當當的響聲,而他們的背後則是一座孤伶伶的城堡,既凄楚,又悲壯。如果用電影來比較,相鬥的士兵恰是中景,他們的大背景則是一座孤伶伶的城堡,一輪慘淡無光的落日,一片空曠無邊、荒涼的原野。這個畫面非常凄楚,而情韻非常悲壯。「孤城落日斗兵稀」這句寫得很好。(1)形象而概括地寫出了日落時分戰場上的肅殺氣氛;(2)是它照應了前面「戰士軍前半死生」的敘述,使整首詩對戰斗的敘述顯得連貫而且完整。
「戰士軍前半死生」是從死的多來寫失敗的慘重,而「斗兵稀」則是從活著的人很少來強調傷亡更加厲害。兩者前後照應。(3)是寫出了唐軍士兵寧死不屈、奮戰到底的精神,盡管「稀少」,人員傷亡也很慘重,但依然在戰斗,依然在博殺,沒有屈服,因是「斗兵」嗎!身當恩遇恆輕敵。當:受。恩遇:皇帝的恩惠。恆:常常,輕敵,不怕流血犧牲。這句是說,士兵們由於受到皇帝的嘉許贊賞,常常感激不盡,不怕流血犧牲,以死報效國家。這是照應前面的「天子非常賜顏色」。力盡關山未解圍。兵士們竭盡全力,還是沒能解除敵人對邊境城堡的攻勢。這兩句描寫戰士心理,誓死保衛國家,但這次增援還是失敗了。
第三部分寫戰斗進行的情況,寫的既形象又概括,而作者的感情也顯得相當鮮明。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這是第四部分,寫戰斗結束以後,兵士們的心情和想法。
鐵衣:盔甲,這兒指代士兵。辛勤:辛苦。這句是說,兵士們身披盔甲,遠離家鄉,吃盡辛苦,時間已很長了。玉箸:玉做的筷子,這兒比喻思婦的眼淚。筷子一雙,豎起來是兩行,少婦眼淚也是兩行。玉做的筷子晶瑩透明,少婦的眼淚也是如此。所以用玉箸來比喻少婦的眼淚。這句修辭手法與上句同,也是用局部指代整體,用玉箸來指代這些兵士的妻子。應啼別離後,是倒裝句,「別離後應啼」,是說家中的妻子恐怕在與我分手之後就一直在流淚哭泣。應:恐怕的意思,表猜測。城南:總指家鄉妻子的住處,不是確指。欲斷腸:少婦們傷心到了斷腸的程度。表傷心程度非常深。徵人:士兵。薊:古代有薊州,在天津西北,這兒說薊北,是泛指邊塞。回首:白白地回首,意思是回頭遠望家鄉也枉然,並不能慰藉胸中的濃郁相思。漢代詩曾有「遠望當歸」的說法,意思是說想家鄉不能回去,朝家鄉望上兩眼也是好的,可以替代回去。等於是回了一次家。其實遠望並不能當歸。這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空回首」,回家看也沒用,回頭看也沒用,望不到家了,即使望到了也代替不了回去。安慰不了胸中濃郁的想思。以上四句是寫征夫、思婦之間的懷念和痛苦,寫的悲切動人,令人斷腸。戰士長年遠離家園,守衛邊疆,生活艱苦;妻子自丈夫出征以後,因思念而傷心流淚,少婦在家悲痛欲絕,征夫在外想念妻子也是徒然。邊庭:邊境。飄飄:飄搖,比喻局勢動盪不安。那可度:過不下去,沒法生活。這句說邊境的日子動盪不安,就像風雨飄搖一般,簡直沒法過下去。絕域:天涯海角,最遠的地方,蒼茫:形容荒涼。更何有,一無所有。以上兩句寫征夫軍旅生活的苦況。邊境戰斗緊張,塞外人煙稀少。殺氣:戰爭氣氛。三時:有的解為春、夏、秋三個務農季節,這里解為早晨、中午、晚上為好。這樣可增加兵士們的緊張、辛苦。作陣雲:化作戰雲,也就是一天到晚經常要打仗。寒聲:使人聽了心寒的聲音。這兒指刁斗的聲音。刁斗:是古代軍隊煮飯的銅鍋,白天用來煮飯,晚上用來敲擊報更巡夜。這一句說兵士們因戰斗不斷,晚上睡覺時也提著心眼,睡不安穩,耳朵里時時傳來一陣陣使人心煩的刁斗聲。這兩句緊承上兩句,進一步寫出戰斗的緊張氣氛和征夫的苦況。白天戰場上戰斗激烈,夜裡戒備森嚴。相看白刃血紛紛:指戰斗結束以後,士兵們聚在一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刀刃上都是鮮血。紛紛:表示多。「死節從來豈顧勛」意思說,為報效國家而死,從來沒想到自己的功名利祿。節:節義、節氣。今天理解為某種理想、某種道義。死節:為某種理想、為某種道義而死。這兒指為報效國家而死。顧:顧及,顧到,想到。勛:功勛。李將軍:指漢代著名將軍李廣。李廣是漢武帝時的名將,一生與匈奴作戰七十餘次,敵人聽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害怕,當時匈奴稱他為飛將軍。李廣作戰勇猛,對待部下的士兵卻十分和善。部隊每到一個地方,土兵不吃,他不吃,士兵不飲,他不飲。但到與敵人對陣時,李廣卻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因而,深受部下的擁護愛戴。高適寫這首詩時,李廣已死去將近九百年了,但士兵們依然深深懷念著他。這想念,其實就是對當時那些昏聵的將帥們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和怨恨。君不見:這三個字在唐詩歌行體中經常見到,如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開頭:「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李白的《將進酒》開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都是用「君不見」三個字。這兩句總收全詩,以疑嘆的句式,表現了詩人同情征夫艱苦生活,並希望良將李廣再世的願望。
第四部分作者將筆觸深入到士兵們的內心,著力刻畫了他們內心的矛盾。戰斗結束了,兵士們又餓又累,默默地圍坐一堆兒,心情十分沉重,他們經歷了剛才那場拚命廝殺,非常疲倦。現在心情稍舒緩,就想到了許多問題:他們想到自己離開家鄉已經很久了,離家後家裡親人不知生活的怎麼樣?或許自他離家那天起,妻子就一直在哭,哭到肝腸欲斷的程度。可自己又無法回家,無法安慰妻子,最後也只能站到高處向家鄉望上幾眼,人卻不能回去與親人團聚,只能在荒郊野外過這種緊張而凄苦的日子。可邊境上的日子實在太苦,苦的是難以熬下去。局勢動盪不安,景物荒涼蕭瑟,而兵士們的生活,白天是接二連三的戰斗,晚上是使人心煩意亂的刁斗聲,這一切都使他們苦惱、怨恨。然而士兵是高尚的,他們一想到國家,就拋開了個人恩怨。他們感到為報效國家而死,連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個人有什麼捨不得丟棄的呢?於是就把方才想的一切都拋在腦後。但他們畢竟是人,畢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感情、有思想,他們雖願為國戰死,他們也希望將領能理解、同情、關心他們,給他們以溫暖,體恤他們的苦衷。所以他們在戰斗之後,傷心之餘,不禁思念起那沖鋒在前而平時又與士兵同甘共苦的李廣了。實際上「至今猶憶李將軍」一句,既是表示他們胸中的怨恨,又是表現他們的希望,希望能有一個體恤他們苦衷、關心他們的「李將軍」來共同作戰,這種希望非常合理。整個第四段刻畫士兵心理的矛盾非常細膩,作者真切地寫出了他們內心的痛苦,也寫出了他們內心矛盾的兩重性。士兵既有離家萬里,為家為國犧牲的精神,又有思念家鄉、親人的豐富思想感情;既有沖鋒陷陣,不怕犧牲的英勇豪氣,又希望得到同情、體恤、溫暖,內心世界十分豐富。作者通過刻畫他們的心理活動,形象地寫出了他們的情操和思想。而這些士兵的形象也因為描寫、刻畫而顯得更加豐滿、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7683358.html
10、《燕歌行》所描寫征戰生活的具體內容
燕歌行
詩歌內容
本詩打破了同一題材大多寫征夫 思婦的纏綿相思的格局,突出表現英勇的氣慨和悲壯的情緒,批判的鋒芒也 十分尖銳。
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 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 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 不在於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 一個戰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 第三段八句寫被圍; 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
詩的發端兩句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 性質,指陳時事,有感而發。三四句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 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五六句描寫行軍:透過這金鼓震天、 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 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
七八句寫戰端開啟,一個「飛」字警 告了軍情危急,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 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 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斗危急而失利。落筆 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 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 氣氛。「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 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 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 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 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 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 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 因。
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 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 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 心境的凄涼。「身當恩遇」二句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 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 更深的譴責。這里並不是游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 兵心情的寫照。
「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 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 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 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 颻那可度?」 薊北徵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 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更那堪白天所見, 只是「殺氣三時作陣雲」;晚上所聞, 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 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讓人想到把 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這是深化 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後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 慨無窮。最後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 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 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朴、善 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 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 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寫當年威鎮北 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
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麼鮮 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 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 戰爭何計其數,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 數不勝數,備歷艱苦而埋屍異域的士 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 來只有一個李廣,怎不教人苦苦地追 念他呢?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 雄渾而深遠。
藝術特點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過慘 淡經營而至於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 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 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 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 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 的將軍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 在激烈的戰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 雜變化的內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 主題。
從表現技巧來看,詩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
出兵時的金鼓震天和戰敗後的困苦 凄涼形成鮮明的對比;
士兵的辛苦作戰和將軍的縱情聲色 形成對比;
士兵的效命死節和將軍的貪功懈怠 形成對比;
結尾提出李廣,又是古今對比。
《燕歌行》中,詩人以錯綜交織 的詩筆,把荒涼絕漠的自然環境,如 火如荼的戰爭氣氛,士兵在戰斗中的 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融合到一起,形 成了全詩雄厚深廣悲壯淋漓的藝術風 格。
課文賞析
《燕歌行》乃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歌辭多詠東北邊地(燕地)征戍之苦及思婦相思之情。始見於曹丕之作。此詩亦然,只是對傳統題材有所開拓。詩以張守平定契丹可突干及其餘黨叛亂的幾次戰爭為背景,熱烈歌頌了守邊將士排除萬難、克敵制勝的愛國精神。詩的開頭先交代戰爭的地點及性質,寫出唐軍出師時一往無前的形象,接著極力渲染邊地的艱苦,為將士們的獻身報國作了很好鋪墊,然後轉而抒發徵人思婦相思之情。將士們也是血肉之軀,不能沒有兒女、夫婦之情,然而大敵當前,只能忍受「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的感情熬煎。全詩的結尾運用「李廣難封」的歷史典故,把將士們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個更高的高度,他們拚死血戰,含辛茹苦,甚至為國捐軀,並非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這就比眾多為封萬戶侯而立功邊塞的人思想高尚了許多。全詩四句一換韻,也差不多四句一轉意,而且平仄韻交替,又大量運用律句與對仗,故雖充滿金戈鐵馬之聲卻音節流利酣暢,從而成為唐代邊塞詩之「第一大篇」。
集評
詞淺意深,鋪排中即為誹刺,此道自《三百篇》來,至唐而微,至宋而絕。「少婦」、「徵人」一聯,倒一語乃是徵人想他如此,聯上「應」字,神理不爽。結句亦苦平淡,然如一匹衣著,寧令稍薄,不容有颣。(〔清〕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
達夫此篇,縱橫出沒如雲中龍,不以古文四賓主法制之,意難見也。……《燕歌行》之主中主,在憶將軍李牧善養士而能破敵。於達夫時,必有不恤士卒之邊將,故作此詩。而主中賓,則「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四語是也。(「豈顧勛」即「死是戰士死,功是將軍功」之意)其餘皆是賓中主。自「漢家煙塵」至「未解圍」,言出師遇敵也。此下理當接以「邊庭」雲雲,但徑直無味,故橫間以「少婦」、「徵人」四語。「君不見」雲雲,乃出正意以結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須敘李牧善養士能破敵之功烈,以激勵此邊將。詩以興比出側面,故止舉「李將軍」,使 人深求而得,故曰:「言之者無罪,而聞之者足以戒」也。(〔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二)
句中含雙單字,此七古造句之要訣,蓋如此則頓跌多姿,而不傷於虛弱,杜工部《陂行》多用此句法。轉韻亦用對法。(〔清〕黃培芳語,見《唐賢三昧集箋注》卷下)
沈德潛雲: 刺邊將佚樂,不恤士卒。通首敘關塞之苦,只以「戰士」二句、「君不見」二句點睛。運意絕高。(〔清〕章燮《唐詩三百首註疏》卷三)
譯文
唐朝戰亂發生在東北邊境,將士辭家擊破殘敗的敵人。男兒本就有橫闖敵陣的膽量,更何況皇帝格外賜予恩賞。鳴鑼擊鼓浩浩盪盪開出榆關,旌旗連綿不斷行進在碣石山間。校尉送緊急文書越過沙漠,單於打獵的篝火映照狼山。山川蕭條已到邊境的盡頭,匈奴戰馬來勢象狂風暴雨。士兵們浴血奮戰死生各半,將軍帳中美人仍輕歌曼舞。深秋浩瀚的沙漠草木枯萎,落日下孤城斗兵越來越少。邊將受國恩卻常輕敵誤國,士兵們用盡力量未解關山之圍。士兵們長期辛勤戍守邊地,家中思婦別後痛苦流淚。少婦住在城南悲苦腸欲斷,征夫在薊北遙望空自回首。邊境動盪不安哪可度過?無人的邊地蒼茫毫無所有。整天殺氣沉沉已化作陣雲,寒風中夜裡傳來刁斗之聲。短兵相接只見刀鋒鮮血淋漓,為國捐軀哪裡是為爭個人功勛?你不見沙場上戰爭殘酷,至今人們仍懷念著李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