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二战时英军很菜
一战时,英军的战力就是一般般.
英军的战斗力,是建立在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和先进的装备上.当他们面复对殖民地的武装时,就是屠杀者,面对同等装备的敌人,表现一般般,倒是正常制.
由于长期绥靖政策,英军的准备不足,军队长期维持在小型化状态.英军精锐,都部署在法国和本土,防备德军入侵.
而在印度,缅甸,澳大利亚和马来亚新加坡百,则是英国的次要方向.无论是兵员配备还是将领,都是些碌碌无能之辈.所以度,驻马来亚和新加坡的英军将军被山下奉文吓破了胆,弹药和知补给充足的情况下,几乎未做抵抗,就向马上就要中断后勤补给的日军投降!
新加坡的投降,令丘吉尔懊恼了道很长时间.直接造成了英国战后对于东南亚发言权的丧失.其权利真空,被美国人填补.
2、二战英军步兵武器全集,是否又是个坑
这是一本书对吧,说实话没什么可买的,轻武器本身就没多少种类,掐指一算英国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好装备:
1、恩菲尔德步枪
2、司登冲锋枪
3、布伦轻机枪
4、维客斯重机枪
5、PIAT反坦克武器
6、米尔斯手榴弹
3、二战英军有哪些巡洋舰
一、重巡洋舰
肯特级:
“肯特”号 Kent、“贝里克”号 Berwick 、“康沃尔”号 Cornwell、“坎伯兰”号 Cumberland、“萨福克”号 Suffolk、“澳大利亚”号 Australia (后转入皇家澳大利亚海军)、 “堪培拉”号 Caberra (后转入皇家澳大利亚海军)
伦敦级:
“伦敦”号 London、“德文郡”号 Devonshire、“什罗普郡”号 Shropshire (后为皇家澳大利亚海军旗舰)、 “萨塞克斯”号 Sussex
诺福克级:
“诺福克”号 Norfolk、“多塞特郡”号 Dorseteshire
约克级:
“约克”号 York、“埃克塞特”号 Exeter
二、轻巡洋舰
利安德级
“利安德”号 Leander 、“阿喀琉斯”号 Achilles、“阿贾克斯”号 Ajax、“奥利安”号 Orion (又译“猎户座”)、“海王星”号 Neptune
利安德级悉尼型(该型为澳大利亚海军定制)
“珀斯”号 Perth (英方命名为“安飞翁” Amphion)、“霍巴特”号 Hobart (英方名“阿波罗” Apollo)、“悉尼”号 Sydney (英方名“法厄同”Phaeton)
林仙级
“林仙”号 Arethusa、“加拉蒂”号 Galatea“、佩内罗普”号 Penelope、“曙光”号 Aurora
城级南安普敦型
“南安普敦”号 Southampton、“纽卡斯尔”号 Newcastle、“伯明翰”号 Birmingham、“格拉斯哥”号 Glasgow、“谢菲尔德”号 Sheffield
城级格格斯特型
“格格斯特”号 Glouceter、“利物浦”号 Liverpool、“曼切斯特”号 Mancherter
城级爱丁堡型
“爱丁堡”号 Edinburgh、“贝尔法斯特”号 Belfast
殖民地级斐济型
“斐济”号 Fiji、“肯尼亚”号 Kenya“毛里求斯”号 Mauritius、“尼日利亚”号 Nigeria、“特里尼达”号 Trinidad、“冈比亚”号 Gambia、“牙买加”号 Jamaica、“百慕大”号 Bormuda
殖民地级乌干达型
“锡兰”号 Ceylan、“乌干达”号 Uganda、“纽芬兰”号 New Foundland
快速级
“快速”号 Swiftsure、“安大略”号 Ontario
三、防空巡洋舰
狄多级
“狄多”号 Dido“、尤里亚勒斯”号 Euryalus、“水中仙女”号 Naiad、 “月神”号 Phoebe、“天狼星”号 Sirius、“邦纳文彻”号 Bonaventure、“赫尔弥奥涅”号 Hermione、“卡律布狄斯”号 Charybdis、“克里奥帕特拉”号 Cleopatra、“斯库拉”号 Scylla、“亚尔古水手”号 Argonaut
改迪多级
“贝屡纳”号 Bellona、“黑王子”号 Black Prince、“冠冕”号 Diadem、“保皇党人”号 Royalist、“斯巴达人”号 Spartan
4、为什么二战时期英军在亚洲方面表现很难让人
都是殖民地部队,军官是白人,但士兵中有很百多当地人,比如马度来人,印度人,等等。所以,这些军队的知战斗力,本来就不强。而日军,经历了几年的抗日战争,大大小小无数的血战,道战斗力正达到一个巅峰,打英军的确专不是问题。
海军方面,英国还是没有重视航母,依旧以战列舰为主属。
5、战士:二战英雄攻略 英军第四关木堆要放哪? 我没五个标记啊
你找到木堆了吗?木堆右前方,有一片草地,有五个很明显的圆点。可以利用鼠标滚轮是你离地面近一些,,可以看得清楚
6、二战英军轻武器有哪些?
李·恩菲尔德4型步枪
工作方式:非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10发
简介:是在对非自动步枪经过30年以上的精心改进的基础上研制的。该枪的原型是詹姆斯·李(苏格兰人,后移民美国)研制的1895式步枪。1895式步枪发射6毫米高速弹,但它的笔直拉动的枪栓在战斗中证明是很不方便的。
1907年,带短弹仓的Lee Enfield(SMLE) II型步枪被引进英国,几年后Lee Enfield III型随着出现。这些步枪都使用了一种转动工作的枪栓,而不是笔直的。这种方式能使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以每分钟15发的速度射击。在一战中,这些步枪成为英国步兵的制式武器。
在对SMLE设计进一步简化的基础上,在1928年,诞生了Lee Enfield 4型步枪。该枪直到1941年才开始大量生产,并成为英军的制式装备。
威伯利-斯科特左轮手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45英寸(11.4mm)
弹夹:7发
简介:该枪经过多年的研制,在二战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和Lee Enfield 4型步枪的情况差不多。早在1904年,就发展了一种.455口径的全自动手枪,但此枪的尺寸、后座力和易卡壳等原因使英军没有采用。此后,开始研制.45口径的半自动手枪。
斯登冲锋枪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352英寸(9mm)
弹夹:32 发
射速:550发/分
简介:在1940年,一系列的灾难都降临到了英军的头上,当时迫切需要大量的步兵武器,斯坦因冲锋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研制的。它设计简单、廉价、易于大量生产,虽然它没有随着英军而流行起来,但事实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武器。该枪的许多缺陷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做工粗糙使弹仓口易变形、弹仓弹簧强度不够……。不过不要指望在众多的车库和小工厂中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武器。在二战中,该枪产量超过400万支。
布朗式轻机枪
工作方式:自动,风冷
口径:.303英寸(7.7mm)
弹夹:30发
射速:500 发/分
简介:轻机枪首次出现是在一战的后期,当时的中型机枪普遍不能随步兵冲锋,这导致了德国MG08、英国LEWIS、美国布朗宁轻机枪的出现。在30年代,LEWIS被英国版的捷克ZB26式轻机枪,即布朗式轻机枪取代。
该枪使用英国.303英寸弹药,最明显的特点是30发弯曲形弹夹从上方插入。由于它只有22.25磅重,一个人就可以使用,但通常一把枪配备两人,一人负责携带弹药和装弹。尽管它射速不高,但实战证明,它在各种环境下都有很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维克斯式马克I型重机枪
工作方式:自动,水冷
口径:.303英寸(7.7mm)
弹夹:250发
射速:450发/分
简介:HIRAM MAXIM原是一个美国工程师,在十九世纪80年代移民英国。1884年,MAXIM展示了他的新武器——第一个真正的机枪。以MAXIM的机枪为原型,VICKERS(一个英国武器制造商)生产了这种水冷式机枪,它成为英军在一战和二战中使用的标准中型机枪。
该枪使用了可快速更换的枪管和可容纳4公升水的钢制护套,这使它可以保持数小时连续射击,提供强大的火力。该枪性能可靠,使其得到广泛的使用。不过,和其它水冷式机枪一样,它重量过大,连三脚架在内重达38公斤;但水的重量和弹药使它很笨重,开火时移动不灵活。它与马克沁的识别特征是其纵向散热槽的水套筒。
反坦克火箭筒
简介:二战初期,英军发现配备给部队的反坦克武器面对德军坦克显得无能为力。BOYS.58口径的反坦克步枪对德军3号坦克的装甲毫无办法,而68号重型手榴弹又需要士兵靠近坦克。步兵反坦克投射器PIAT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由一位退役的英军上校设计,实际上就是一个手榴弹弹射器。
手榴弹从前部装入,射手拉紧弹簧,抠动扳机,弹簧被释放,将推动撞针撞击手榴弹尾部点燃火药,射出手榴弹。第一次射击后,射手不必再拉动弹簧,后坐力将自动压紧弹簧。
就象美国的火箭发射器一样,PIAT并不只是用来打坦克,它同样可以打击碉堡、建筑物,甚至被当作迫击炮用。它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在狭窄的空间内开火,而不象美军的火箭发射器或德军的反坦克发射器那样会伤到射手。
M36型手榴弹
工作方式:摩擦延时引信
重量:0.51千克
简介:英军二战期间的标准手榴弹,在铁铸的外壳内装填有高暴炸药。
反坦克手雷
工作方式:撞击引信
重量:0.56 千克
简介:在1941年,由第一伞兵团的ARTHUR GAMMON研制,称为GAMMON BOMB,主要用来对付坦克、碉堡和燃料库等。该弹的金属外壳内是装满塑胶炸药的布包。外壳上的盖子要在投掷前旋开。
火焰喷射器
工作方式:自动
容量:40次
简介:和美国一样,英国开始发展火焰喷射器也是由于1939——40年间德军的火焰喷射器的使用。最初的目标是作为防御性武器,用于抵挡德军对英国本土的入侵。单人携带的喷射器主要用于对付碉堡内誓死顽抗的敌人,可携带18公升燃料。
http://bbs.tiexue.net/post_1666706_1.html
7、二战中,英军登陆马达加斯加岛的战斗过程是怎样的?
1942年5月5日凌晨4时30分,英军第一批部队(第29旅)开始在马达加斯加岛东北部的科雷尔湾实施登陆。维希法国守军为4900多人,其中法国人800名。英军很快突破其抵抗,上陆后迅速占领唯一可以向海面发射的炮台,并向东推进,下午4时即占领迭戈—苏瓦雷斯城。第二批部队(第17旅)在安巴拉拉塔湾以南登陆,向东部安齐拉纳推进。第29旅先头部队在安齐拉纳以南3公里处受阻。
5月6日晚8时,在第17旅的增援下,第29旅发起最后一次突击并获得成功。与此同时,英国海军陆战队在法国守军后部实施突袭登陆。
5月7日,法军缴械投降。英军占领迭戈—苏瓦雷斯和安齐拉纳,全部伤亡不到400人。法国海军损失大部,其中包括3艘潜艇。
4个月后,英军再次登陆马达加斯加,占领其西岸港口,马任加及首府塔那那利佛,以伤亡100余人的代价,完全控制了该岛“铁甲舰”行动取得圆满成功。
其间,英国第8集团军已将隆美尔军队遏制在阿莱曼阵地前,并根据英国首相及内阁的指示,对部队进行补充和整训,以迎击德军即将对阿莱曼的进攻,并全力以赴准备最后的大规模反攻,消灭德、意军的有生力量,配合盟军的北非登陆行动。随着好望角航线的危险被消除,英国对中东的增援迅速得到加强,大批物资、兵力源源不断地运往北非运输线畅通无阻,加速了北非作战的胜利。
8、请教二战英军的装甲战术
英军在二站前,把坦克分为两类用途:
一是传统的步兵支援类型战车:名为步兵坦克,代表是马提儿达.
二是取代传统骑兵作用的机械化骑兵:名为巡航坦克,代表是十字军系列
敦刻尔克撤退后,英军开始重视装甲师的建设.此时在埃及的一个机动步兵师换装了轻型坦克和装甲汽车,成为后来的第7装甲师的前身.初期的装甲师有2个装甲旅和支援部队构成,每个装甲旅有3个装甲团,每团约50辆战车.全师只有一个机械化步兵营,
1940制的装甲师如前所述,有6个装甲团300多坦克,部署很庞大笨重,英军实战中常以团为单位分散战车力量,并陪以少量火炮,这样与德军交战失去了数量优势,被德军各个击破.
战术上也有很大弱点,英军战车在没有步兵和炮兵有效支援下,单独向德军装甲部队发动冲锋,却遭到反坦克炮和地雷的密集杀伤,这些都是惨痛的教训.
失败之后,来了新任英军总司令:奥金莱克爵士.在他统帅下,英俊装甲部队实行了改革.英俊装甲师开始实行三角制:辖1个装甲旅1个步兵旅和4个炮兵团以及其他侦察及支援部队
在1942年阿拉曼会战中,蒙哥马利采用了革新的新战法:首先用步兵在防线上打开缺口,然后用坦克和炮兵增援穿过防线的步兵,击败轴心军的反冲击并消耗其战车,最后投入后备的装甲部队一个军实行总追击.
阿拉曼的胜利带来了蒙哥马利的声誉,也带动了新的装甲师编制.利用北非的实战经验,英军终于确定了装甲师的最终编制:1个装甲旅(含1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摩托化步兵旅(3个营)
1个轻装甲侦察团,1个工兵分队,1个高射炮团,3个野炮团,1个机械化机枪连以及勤杂分队诺曼底战役前的英军达到了战时最佳状态,装备齐全士气高昂,步兵坦克是新近量产的邱吉儿型坦克,主要配备在独立坦克旅,用于支援登陆的步兵部队.巡航坦克主力是克伦威儿型以及美制雪曼战车
9、二战期间英军和法军曾在一次著名的撤退行动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5月26日至6月4日历时九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死伤,这些伤亡人员中,有的是在抗击德军进攻坚守至关重要的防线时战死的,有的是在海滩等待上船时丧生在德军空袭和炮火下,还有的是在海上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
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
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原因主要有:
第一是天时,在撤退的这几天中,敦刻尔克地区大多是阴雨天,大雾、小雨以及弥漫的硝烟,使得德国空军只在5月27日、5月29日下午和6月1日,进行了两天半的大规模轰炸,其余时间里,要么是3、5架飞机的小编队扰乱性空袭,要么干脆是没有出动。而海面上,素以风大浪高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在这几天中,出人意料的是风平浪静,使英国很多内河船只都能加入到撤退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第二是地利,敦刻尔克松软的沙滩,是英法联军广大官兵的救星,德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大多陷入沙滩,弹片难以有效散飞,杀伤力大大减低。
第三是人和,首先是后卫部队英勇抗击着德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撤退,特别是最后的后卫部队法军第1集团军,在明知自己已难以脱身的情况下,依然拼死战斗,守住了阵地;英国空军的飞行员竭尽所能,为部队提供掩护,有的飞行员一天出动三四次,使敦刻尔克海滩上空自始至终都有英军飞机,给予来袭德机以沉重打击;撤退部队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时间里,保持了严格的组织纪律,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混乱,使整个撤退过程非常顺利;撤退的组织者,那些海军军官以杰出的组织才能,统筹协调数以百计的各种船只,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将33.8万人安全撤回英国,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那抗击德国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军了(作者注:童子军是英国半军事化的少年组织)。以后的战争发展也就难以预料,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这是一批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作战英勇的精锐官兵,四年后在诺曼底登陆的英军中,这些人无疑是绝对的中坚骨干力量。敦刻尔克的伟大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则把敦刻尔克撤退列为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战役之首。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满怀敬意地写到:“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敦刻尔克撤退刚结束,丘吉尔首相就在下院发表演讲:“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我们决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战斗!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大,我们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投降!”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说明了不屈的英国将继续战斗,这就意味着德国必须与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战斗。尽管敦刻尔克是同盟国失败的顶峰,尽管德国的失败在当时还是无稽之谈,但毫无疑问,德国的最终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开始的!
战后,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建起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以纪念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英法联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下,经常放满了前来瞻仰的人们敬献的鲜花,这充分说明了后人对于那些为了自由和理想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士的敬意!(周明)
10、英军在二战中伤亡多少,消灭日军多少,消灭德军
[同盟国集国]
1、美国。因为平民伤亡极少,美国的数据是最清晰的,几乎所有版本都将美军死亡人数锁定在38-41万之间,其中阵亡29万。我们取其中间数40万,其中约27万死于西欧北非战场,绝大部份死于德军之手(计26万),死于意军和维希法军之手仅几千人。死于太平洋战场的12万多,对日作战。
(强大的工业实力,良好的装备后勤,远离国土的战争硝烟,二战美军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胜利果实,相比去苏联的惨烈牺牲和英国的灯枯油尽,美国无疑是大赢家~)
2、英国因为本土未沦陷,数据也比较清晰,各版本相差不大,约为60万,英国本土约38万(阵亡约26万),英联邦成员(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南非、缅甸等国)合计约22万。其中英军绝大部分(约35万多)死于欧洲及北非战场,而这其中绝大部份死于德军之手(计35万),死于意军、维希法军、阿尔巴尼亚匪军之手的不足万人。3万多人死于对日作战。英联邦军中,缅军全部死于对日作战,印军大部死于对日作战,加军全部死于对德作战的西欧战场,估算英联邦军中约有12万死于对德作战,约10万死于对日作战。合计英军死于对德作战约47万人,死于对日作战约13万人,死于其它军队之手不足万人。
(二战英军总感觉属于被遗忘的群体,毕竟英军能拿的出手的战绩不多不说,很多战绩还被掩埋了,陆军的孱弱不必多说,在很多战役中都是配角,当主角的战役少之又少,无论在西线的北非欧洲,还是远东的缅甸,都被轴心国揍得不成样子;唯一拿的出手的是海军战绩,可是相比去波澜状况的太平洋航母大战,大西洋上的海军绞杀总被人淡忘,呵呵,可能这就是二战英军的角色吧,一直在演出,从未当主角~)
3、苏联因为本土沦陷、全民动员,所以军队死亡人数分岐很大,但苏联军民死亡总数各版本分岐不大,基本上是在2200万至2800万之间,分岐主要在于正规军的死亡人数。有的说是约870多万,还有1200万及1500万等多种版本。但我认为还是870万比较可信,其中阵亡约680万,至于1200万及1500万等是将游击队、民兵、临时武装的平民计算在内了。870多万的死亡中,其中约865万死于苏德战场,约9万人死于1940年苏芬战争,1.2万死于对日作战(其中诺门坎战役死亡3600多人,出兵东北死亡8600多人)。苏德战场阵亡的865万苏军中绝大部份死于德军之手,估计约840万,死于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1941起算)、意大利、波兰军之手的约25万(实际可能没这么多)。
(相比于美军的战绩,其实苏联这才是打垮德军的最大功臣,但是二战后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的业绩总是被人最大程度弱化,二战苏联的闪光点很多,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大纵深大突破快速歼灭德军的战略集团军,可能由于战争初期的战备松弛导致死亡人数过高,为苏联的战争业绩摸了黑,呵呵)
4.中国。中国死亡人数数据很乱,一般认为死亡1000万左右。其中国军阵亡统计数据130余万,不过这应该只是个最低数,实际人数应该在200万以上。18集团军阵亡在20万上下。
(确实很混乱,到底是谁在抗日,到底消灭多少日军,谁在消极抗日谁在积极扩军,这些东西,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虽然我们有规模庞大的汉奸队伍,二战中唯一个伪军数量超过侵略军的国家,但是,更有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为抗日战争抛头颅洒热血,这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民族英雄!无论是神马党派!)
轴心国集团
1、日本本土未陷,所以统计数据比较清晰。约200万。其中死于中国战场的约44万,死于对苏作战约8.5万人。死于太平洋战场的129万人,其中绝大部份死于美军之手,约127万,极少数死于英军、英联邦军、菲律宾军、泰军、荷兰军(约2万)。死于印缅分战场的约18万,大部份(约12万)死于英军与英联邦军之手,约6万人死于中国远征军之手。合计死于对美(菲律宾军忽略不计)作战的约127万,对苏作战8.5万,对英作战(泰军与荷兰军忽略不计)约14万,对中作战50万。(对中与对苏作战的日军大部份是阵亡,而对美英作战的日军大部份是病死、饿死、自杀的)
(有人说日本偷袭美国是战略大失败,我认为,当日本制定霸占亚洲甚至全世界的雄伟野心的时候,就注定了失败。贫瘠的岛国支撑不起昂贵的战争,周边的国家,北面有苏俄黑熊来自陆地上的威胁,太平洋上还有美国海军,二者无论是工业实力还是战争动员动员能力都不可小觑,尤其是巨大的战争潜力。日本可以欺负中国这样百年积弱的国家,真要跟世界一流强国打仗,对不起,陆军,苏联的过气坦克就能轧死你,海军,你的生产能力根本拼不过美国。还是那句话,自作孽,不可活~)
2、德军数据比较混乱,因为德军来源很复杂,大体包括七部份。一、1936年前德国疆域内的德国人。二、希特勒祖国奥地利人。三、东欧德意志人(主要来自捷克斯洛克、波兰,少部份来自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四、法国境内的阿尔萨斯人。五、苏联、波兰等国战俘(1943年后约有70-80万战俘释放后被纳入德国国防军正规编制,但这些人绝大部份投降或者是开溜了,阵亡很少)六、新大陆的德裔(大部份来自美国)七、北欧志愿兵(瑞典、丹麦、挪威等国,也有少数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国人)。前四部份是德军的主要兵源,德裔与北欧志愿兵人数很少,死亡总数不过3万多人。德军的死亡统计中不包括苏联、波兰等国战俘。
德国陆、海、空及武装党卫军(不含45年后被大批拉上战场的人民冲锋队、希特勒青年团、武装**等炮灰)死亡450余万(阵亡约320万),其中死于苏德战场的约380万。其它战场中,死于意大利约15万(对美军、英军、自由法军、1943年后的意军),非洲约1.5万(对英军、美军),波兰(1939)约1.2万,巴尔干约10.5万(对南斯拉夫与希腊的正规军及游击队、英军)。西欧战场约50万,但是德军的对手情况很复杂,国籍太多,主要是美军、英军、1940前的法军,还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丹麦等国军队,在英国组建的以波兰人为主的各国流亡军,以巴西为首的其它同盟国军队,此外德军的对手还包括1944年后被迫倒戈的罗马尼亚、保家利亚、芬兰等国军队。
综上所述,德军死于其它战场的约77万,除了巴尔干的10万德军大部是被南斯拉夫游击队消灭的之外,其余德军多是被美军与英军消灭。但是英军与美军的战绩很难区分,因为他们经常同步一致行动。在1943年前,是英军独自与德军对抗,打的大多是败战,如北欧战役、西欧战役、希腊之役,43年前的北非之役、意大利战场,也是英军为主,美军只是在44年诺曼底登陆之后的西线战场上参战人数才与英军大致相等。但先后参加欧战的400万美军是从1400万美军抽调出来的精锐部队,作战能力与战场表现强于英军,而且打得大多是顺风顺水的胜战,所以美军消灭的德军应与英军大致相等。估算一下,被美英消灭的德军约50万,其中25万归功于英军,另25万归功于美军。剩余德军是被其它各国军及非正规武装所消灭。
(离开意识形态,这真的是一只伟大的军队,它占领了比拿破仑还要广阔的疆域,把整个世界闹得天翻地覆,先进的战术理念和严谨的日耳曼民族作风,都为这支军队刻下了胜利的基因。可惜它掌握在野心家手中,野心家的野心超过了帝国的所能透支的全部能量,这只伟大的军队也就慢慢走向衰亡,让人扼腕不已!)
3、意大利二战死亡军事人员约30万,分为两部份,1943年前死亡16万人,对手是英美法苏希等国军加南共游击队,1943年后为14万,对手是德军。但意军士气接近零,战斗力实在太弱,其作战效能比南斯拉夫游击队都还差几个档次。杀伤的敌军十分有限,所以没必要统计
(有人说意大利军队就是用来搞笑的,深以为然~二战砖家有人说过:击溃意大利,德军只需要五个师,防卫意大利,德军需要十个师,保护意大利,德军需要20个师,呵呵,众位看家就当看笑话吧~)
4、轴心国之外的德国其它同伙,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由于都曾遭受苏联侵略,这三个苦大仇深的小伙伴对苏作战还是比较卖力的,芬兰(1941年后)死亡7.5万人,罗马尼亚32万,匈牙利29万,保家利亚与苏联没有利益冲突,历史上比较亲俄,所以对苏作战不太卖力,死亡(1944年前)只有 1.7万。合计这四国对苏作战死亡约70万。至于克罗地亚与斯洛伐克傀儡军,主要目标是屠杀本国的平民和对付游击队,因此排除在外。
[受德国侵占的国家]
1、法国军事人员死亡21万多(不包括阿尔萨斯与洛林)。这包括四部份,一1940年前的法军,二40后自由法国武装力量,三游击队,四、维希法军。游击队与维希法军的伤亡很少,合计不到万人,所以法军死亡应为21万左右,几乎全部死于对德作战,死于印支战场的法军(对日作战)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消灭德军估算不到4万。
(法军几个星期亡国,不解释~自大狂,自封欧洲第一陆军)
2、南斯拉夫军事人员死亡约45万,包括三部份:南斯拉夫国防军、克罗地亚伪军、南共游击队,由于败得太快,南国防军伤亡较少,对抗德军的中流砥柱是南共游击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牵制了多达52个师(约90万人)的德意部队。二战中,被侵占各国都出现了游击队,但只有苏联、中国、南斯拉夫三国游击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南共游击队的战斗力是最强的,应视为一支正规军,共击毙德军5.5万,意军2.5万,阿尔巴尼亚军1.8万,克罗地亚伪军10万以上。对德作战死亡估算约20万人。
(铁托同学~拿过枪的领导人,必须有一股硬气,敢于和斯大林叫板的猛人~回想一下某朝代,在前两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虽然穷,但是谁敢欺负我们,我们也要奋起反击,越南印度苏联美国,我们都较量过。不像现在,中国XX部表示强~烈抗议~不要说什么光脚不怕穿鞋,我们有钱了不能破坏建设。有钱的是小部分人,我们还没有藏~富于民)
3、波兰死亡约20万人,其中39年时死亡.约10万人(8万人被德军击毙,2.5万人被苏军俘虏后枪杀),44年后死亡10万人,合计对德作战死亡18万人。消灭德军估算约4万人。
(卡廷惨案,事实证明苏联人搞起灭口神马的,绝对不比纳粹弱~二战当俘虏,千万别当苏联的俘虏,二战投降德军,胜利后千万不要回国,原因你懂的)
4、其它受德国侵占的国家(只记正规军)。希腊8.6万,比利时1.2万,捷克(44年后)2.1万,参加对德作战的还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葡萄牙、巴西、伊拉克、伊朗等国,但他们的伤亡只有几千人甚至几百人,在此就不统计了
二战中受日军侵略的国家只有中国与泰国是独立的,其余均是殖民地。在这些国家中,只有印度、缅甸、菲律宾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武装力量,印军与缅军又属英联邦军,因此能统计的只有泰军约5600人,菲军约38000人,考虑到他们的战斗力,他们消灭的日军可忽略不计。
(二战日军的虐囚也是声名在外,巴丹行军就是著名一例。在菲佣巴丹半岛上的美菲守军与日军激战达4个月,最后因缺乏支援与接济,于1942年4月9日向日军投降,投降人数约有78,000人,这近8万人被强行押解到100公里外战俘营,一路无食无水,沿路又遭日寇刺死、枪杀,总共死了约4万人。)
[各国歼敌数对比]
以德军为参照:美军为26万对25万,约为1比1。英军为47万对25万,约为1.9比1。苏军为840万对380万,约为2.2比1。南共游击队为20万比5.5万,约为3.6比1。波军为18万对4万,约为4.5比1,法军约为5比1。
以日军为参照:美军为12万余对127万,1比10以上。苏军为1.2万对8.5万,约为1比7.1。英军(含英联邦军)为13万对14万,约1比1.1。中军为148对50万,约为3比1。
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构成要素无非是这几方面构成,战略战术、人员、装备、后勤。
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它使战胜国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其战争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德军拥有世界上最高效卓越的总参谋部和军官培养体系,1944年下半年前入伍的德军士兵都受过严格而系统的训练,其战术素养与基本战斗技能与军官的战役指挥能力堪称世界第一。德国人作风严谨,脑筋死板,这点在军队中的体现就是德军是台服从的机器。虽然很多人并不信奉纳粹思想,二战后期,很多德军将领也都看到了德军必败的趋势,但仍然坚决执行希特勒的命令,麻木的继续战斗,很少出现抗命的情况。可是德军毕竟是支西方军队,一旦弹尽粮绝,举手投降并不被认为是件耻辱的事。在二战中,虽然德军运用了很多高精尖装备,但装备数量太少,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总体说来,德军的装备与后勤保障水平还是要差于美英苏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少得可怜的虎式坦克抵挡不住T-34的洪流,ME-262难敌p-51的狂潮。德军的最大弱点是将领们长于战术而短于战略(最为突出的是隆美尔),如果德军将领将希特勒的经济战指导思想贯彻下去,一开始就直捣高加索与伏尔加的油田(苏联当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产油国,储量约占世界20%,超过其它欧洲国家总和的3倍)那么德军就不用为燃料发愁了,苏联造出再多的飞机坦克也是堆废铁。
美军在二战中的表现仅次于德军。因为美国是“世界工厂”与“世界粮仓”,所以美军从来不用为装备、给养、燃料发愁,这是美军士气与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其次,美军是从容参战,准备充分,参战士兵都经受过长时间的系统训练,军事素养较高。美军的弱点是作风散漫,官兵个性较强,战场抗命的事经常发生。美军毕竟不是为生存而战,压力不大,所以士气一般。此外,美军参战初期经验不足,吃了不少亏(如1943年突尼斯之役,美军在人员、装备、后勤绝对优势情况下被隆美尔成功反击,并溜掉了。)
从歼灭德军的数字来看,美军还不如苏军的零头,但美军的功劳不在于此。从1942年3月开始,英美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共出动各类飞机400余万次,投弹270万吨,对德国的军工生产造成很大的压制,有力的支援了苏军。在1944年春P-51登陆欧洲战场前,由雷达、88高炮和优秀歼击机飞行员构筑的德军防空体系成了美英飞行员的死亡陷井,战损率高达30%整个二战期间,美英盟军死亡飞行员25万余人,其中美军约10万人,大部份死于执行对德轰炸任务。美国海军对德日的封锁也颇具成效。此外,美军还有个大贡献就是充当演出队,当日军、德军看到叨着雪茄、喝着可乐、嚼着口香糖、长得膘肥体壮的美国大兵时,他们陷入了绝望,而盟军却已知道胜利属于他们。
苏军在二战中的表现颇受争议, 从数字上看,苏军对德军的歼敌对比低于美军与英军,但考虑到东线德军战斗力与士气都强于西线,所以尽管苏军伤亡巨大,却仍不失为一支一流军队,战斗力起码比英军强。之所以伤亡巨大,最主要原因是苏军准备不足,战争初期损失了大部份经过训练的官兵,后来补充的新兵大多未经训练,直接穿上军装抄起枪就上战场。另一原因是苏军将领为了胜利从不考虑伤亡。苏军士兵就像是驴子领导下的一群狮子,士兵的勇猛与将帅的无能形成鲜明对比。俄罗斯民族的坚忍顽强与吃苦耐劳精神是无与伦比的,苏联那天文数字般的伤亡和面临的艰难处境,换上其它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早就垮了。当然,苏军的顽强一部份还得归功于希特勒错误的民族政策。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并非铁桶一块,抵抗意志瓦解的可能性很大,不少占领区的居民对德军并没有敌意,在波罗地海、西乌克兰、高加索等地,不少人甚至与德军合作反对苏维埃政权。但是德军并没有像对丹麦人、挪威人那样善待他们,苏联人民很快就发现了希特勒的狰狞面目,没有人想做奴隶,只有团结一心,血战到底。
英国人从来都是在外交谈判桌上而不是战场上去赢得战争,所以英军的表现总是不温不火,乏善可陈,不列颠空战的胜利、敦刻尔克奇迹、阿拉曼之战等更多的是英国的外交战略的功劳。英军的特点与美军相似,都是物质条件充足但士气与战斗意志一般,但英军在装备、给养、士气、单兵技能等方面又比美军都差一点。唯一可圈可点的是英国的海空军以巨大伤亡扼制了德国的军事潜力,有力的支援了东线的苏军。
意军纯粹是二战中的笑柄,这是支一无所有的军队,它最大的能耐就是拖后腿、帮倒忙。斯大林格勒,德军、罗军、匈军都在奋战,意军第一个拔腿溜走,结果战线打开一个缺口,致使德第6集团军被苏军包围。1943年,英美盟军决定对德国的软肋意大利动手,企图在此开辟第二战场。起初盟军进展顺利,西西里岛之役,意军一触即溃,争相逃命或投降,只剩下德军四个师帮意大利人保卫国土。随后盟军登陆亚平宁半岛,攻克那不勒斯,意军倒戈,加入反德阵营。因为多了意军这个累赘,盟军的好运到头了,而卸掉意军这个包袱的德军轻装上阵,组织起古斯塔夫防线,盟军受阻于此近一年,德军在意大利北部一直坚持到战争结束。在巴尔干,南斯拉夫和希腊游击队的最大军火供应商就是意军。当他们在德军那里吃了亏之后,就去意军那里找缴获,而意军几乎是有求必应,把德国援助的军火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游击队。从某种意义上说,伟大的意大利军队确实是有力的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望采纳